ifeng_share_thumbnail
首都计划:南京民国时就尝试过保障房计划 ——凤凰网房产苏州
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,发布了《首都计划》,该计划旨在对首都南京进行现代化改造,计划中明确提出不仅要将南京建成全国城市的模范,还要足以比伦欧美名城。不过环境脏乱差的棚户区就是首都计划需要直面的问题之一 -来自凤凰新闻客户端
https://suzhou.ihouse.ifeng.com/chanye/2015_08_03/50498591_0.shtml

首都计划:南京民国时就尝试过保障房计划

扬子晚报
2015-08-03 09:40

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,发布了《首都计划》,该计划旨在对首都南京进行现代化改造,计划中明确提出不仅要将南京建成全国城市的模范,还要足以比伦欧美名城。不过环境脏乱差的棚户区就是首都计划需要直面的问题之一。南京作为当时的国家首都,自然吸引了不少达官贵人的蜂拥而入,但低收入的棚户依然占到了全市总户数的45%,棚户区内不仅环境糟糕,而且治安案件多发,与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构想相去甚远。1934年,国民政府成立“棚户住宅改善委员会”,负责棚户住宅改善运动,改善的方式之一就是建设平民住宅。

平民住宅条件不错

其实1934年提出的平民住宅并非在南京首次出现,早在1928年的光华门外、武定门内的“平民住宅”就开工了。到了1934年,全市累计投入近24万元,建成708所平民住宅。当时的平民住宅什么样?查阅了历史资料的唐博介绍说,当时的平民住宅有点类似军营的格局,房屋都是一排排排开去的,条件比较好的止马营和七里街的平民住宅,都是砖瓦房,不仅房屋内部是水泥地面,房屋之间也是铺的水泥,层高净高2.4米,而且还有电灯。

汪精卫曾给予支持

从历史资料中可以发现,1929年至1931年南京竣工的平民住宅比较多,到了1931年6月以后,竣工数量陡然减少。但在1934年后,这一情况得到逆转,原来这一年,国民党中央委员陈璧君提出,在南京下关修建平民住宅,并捐款1万元。这陈璧君不是旁人,正是时任行政院长汪精卫的妻子。汪精卫很快就应和妻子的善举,在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上提出“建筑首都贫民住宅区计划案”。于是棚户住宅改善上升为国家行为,并成立了委员会。

当年教训今日可吸取

南京的“平民住宅”计划还影响了汉口、北平等地,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住房矛盾,但整体看来依然供不应求,而且由于居住资格的模糊化,没有人口、财产、收入的准入标准,导致缺乏规范的承租程序,与此同时,由于物业管理的空心化,导致居住环境逐年恶化。即便如此,平民住宅依然是有益的尝试,并能给今天的我们以借鉴。

在唐博看来,从民国时期的平民住宅计划,可以得出:保障性住房是民生工程,不是赚钱工程,更不应具有投资属性,而在提供的形式上,也应以廉租为主,同时在选址上也应以便利为原则。  


[责任编辑:张潇]

项目推荐

相关推荐

金科天玺


查看详情